欢迎来到河南帝成钢铁贸易有限公司官网 收藏帝成|在线留言|网站地图
  • 帝成钢铁 筑梦中国脊梁!!!

帝成销售热线:0375-8339333 400-666-0122

钢材厂
当前位置首页 » 帝成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钢铁等行业去产能着力点:建立市场供需平衡调节机制

返回列表 来源:帝成钢铁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钢铁等行业去产能着力点:建立市场供需平衡调节机制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16-03-24 08:41:00【
    摘要: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中更为突出。按产能过剩的吨位大小排序,煤炭行业位列第一,已建和在建的产能为57亿吨,而2014年我国仅消费煤炭36亿吨,产能过剩21亿吨,产能利用率为63%;第二位为水泥行业,全行业产能30亿吨,2014年共生产水泥24亿吨,产能过剩6亿吨;第三位为钢铁行业,目前全行业产能约为11.6亿吨,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产能过剩3亿多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0%。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中更为突出。按产能过剩的吨位大小排序,煤炭行业位列第一,已建和在建的产能为57亿吨,而2014年我国仅消费煤炭36亿吨,产能过剩21亿吨,产能利用率为63%;第二位为水泥行业,全行业产能30亿吨,2014年共生产水泥24亿吨,产能过剩6亿吨;第三位为钢铁行业,目前全行业产能约为11.6亿吨,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产能过剩3亿多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0%。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相近的还有电解铝、耐材、玻璃、有机金属、造船、光伏等产业。此外,电力、铁路货运也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企业亏损严重。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5%。

产能过剩之所以如此严重,从国外看,有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原因;从国内看,有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从行业看,是长期粗放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累积。目前,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一路下跌,但市场需求没有增长。这说明单纯依靠市场已不能抑制住产能过剩,必须要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双向发力,对供给侧加以调整,以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

任何行业都具有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属性

钢铁行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自身同时具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属性,这是因为参照系不同。例如,对下游行业(如建筑、汽车、机械、船舶等)来说,它是供给侧,供给钢材;但对上游行业(如铁矿石、耐材、煤炭等)来说,它又是需求侧,需要购买原材料。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两种属性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行业的需求侧旺盛,需要采购大量原材料(如铁矿石),同时,为下游行业生产的钢材供不应求。而到了经济中高速发展时期,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其需求侧萎缩,对原材料(如铁矿石)、能源(如电力、煤炭)等需求下降,同时,为下游行业生产的钢材供大于求。现阶段看到的是钢铁行业由于供给侧产能过剩导致钢价下降、钢企亏损的种种问题,市场无形的手会使钢铁行业退出过剩产能。但同时也应看到,钢铁行业亦减少了对原材料(如铁矿石)和能源(如电力、煤炭)的需求。不仅如此,铁矿石和煤炭需求下降会导致铁路和海运以及港口货运量下降,进而导致船舶需求量减少与船舶制造的供给侧产能过剩。电力需求的减少会导致发电行业产能过剩,进而抑制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减少对高压锅炉管的需求。

很显然,传统制造业一方面在供给侧呈现出产能过剩的特点,另一方面在需求侧又呈现出需求疲软的特点。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但重点领域的定向投资通常都避开了传统产业的疲软需求侧,只能在铁路、公路、民生、环保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回落到10%左右,房地产投资更是低于5%。在房地产低迷、传统制造产业产能过剩且需求不振、新兴产业又没有释放出有力的动力增长点的情况下,有文献指出,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路径如下:除了少数产能能走依法破产这条路之外,多数产能要走企业兼并重组这条路。至于哪些过剩产能走破产路径,哪些过剩产能走重组路径,要做具体分析。

关于企业兼并重组这条路,有文献做出如下解读:当前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以减量化为前提,在重组过程中,需要淘汰被重组方的供给侧落后产能和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让下岗员工有了安置,不致于失业。应当肯定,这在宏观设计上是正确的方向,而在微观操作上却面临不少障碍。首先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意愿不强,因为前一阶段企业兼并重组是偏于做大而不是做强,“拉郎配”行政措施的色彩浓厚,弊病较多。正如《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8日刊文指出:“在实际操作层面,国企重组涉及资产、人员、债务、分配等多方面,因为处理不当,一些国企联姻六七年后至今难以融合。”“重组难的是利益目标、业务板块、企业文化的融合。”“要推进重组整合,政府要真正放权,不搞‘拉郎配’,让企业成为重组整合的主体。”其次,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还面临体制机制的阻碍和较高的重组成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明确的、实际可操作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专项奖补资金的实际来源,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钢协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和中国的钢铁行业都已进入了去产能周期。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8%至16.2亿吨,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3%至8.04亿吨。与国外相比,我国钢铁产能退出进程相对缓慢,这是我国延缓了国企通过重组去产能的进程所致。国外钢铁行业较少存在国企这种业态,所以,去产能的进程较快,而且日本钢铁行业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兼并重组的,所以资产损失较小。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以亿吨计,资产损失量颇大。

关于“僵尸企业”的

宏观概念和微观层面定义

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焦点集中在“僵尸企业”的出清。何谓“僵尸企业”?宏观层面的概念,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的论述是:“‘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但难以顺利退出的企业。”这个概念为微观层面的定义提供了依据。《人民日报》2016年1月11日在《处置僵尸企业遭遇“几大难”一些地方打小算盘》一文中指出,处置“僵尸企业”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人员安置。以东北龙煤集团为例,约20万职工再就业谈何容易。二是资金匮乏。三是破产法不够完善。

有的媒体对“僵尸企业”做了详细描述:“僵尸企业”的突出特点是竞争力低下,既有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原因,也有管理落后、债务沉重、社会包袱重等原因;落后产能的突出特征是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下,安全生产无保障。以上这些定性描述虽然详细,但如何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仍有困难。例如,“债务沉重”能否作为一个定性的数量指标?有专家提出,一些长期严重亏损的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极限,负债率超过90%的企业产钢2244万吨,其中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产钢1400万吨,严重扭曲了钢材价格,应当退出市场。

然而,对于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境外大型上市钢企201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以德国蒂森克虏伯为最高,达到90.5%,但该公司整合措施得当,2014/2015财年净利润达到2.68亿欧元。在我国,钢协会员企业中有33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9.21%,与美钢联的资产负债率68.96%基本持平。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在国内外企业中高低不一,以此作为硬指标来界限是否为“僵尸企业”,很难一刀切下去。

另有专家提出如下简明的观点和具体的数据来界定“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没有自我造血能力,长期靠外部输血才能存活。如果一家企业的钢材边际销售收入长期低于边际成本,财务上表现为销售毛利和现金流都是负数,亏损额超过折旧额与工资额之和,基本可以判定这家企业就是“僵尸企业”。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一些企业陷入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内部管理或社会负担等可以变化的因素,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减除不合理的社会负担,有可能恢复造血功能和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企业严重亏损是产业布局或产品定位不合理造成的,长期看不可能有竞争力。因此,前一类企业可纳入重组范畴,后一类企业则是出清。从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如果一个企业的应收款项长期不能回笼,现金流必然断裂,企业自然倒闭。这也是判断“僵尸企业”的一个试金石。总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综合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僵尸企业”,要对具体企业做具体分析。

建立市场供需平衡调节机制

是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国家统计局原总工程师姚景源指出:“化解过剩产能,从战略上需要一场持久战,从战术上需要集中力量在钢铁、水泥、煤炭等重点行业打几场歼灭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明确提出:“将促进‘僵尸企业’退出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主攻方向。”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中国供给侧管理的另一项举措是清理‘僵尸企业’,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目标是减产10%,将来允许活下来的企业都要减产。2016年退出的企业主要是地方国有企业,最主要的方式是多重组、少破产。由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来兼并重组,要通过减产10%保持过剩产品的价格。”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就是要建立供需平衡的调节机制,不过是通过减产来达到的,因而是静态的平衡机制。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政策设计或解读在宏观上是正确的,但实际执行起来比较复杂。例如,不少钢铁集团虽然有严重亏损的内部成员或部门,但仍然用盈利部门的利润去救活他们,使之避免遭淘汰。这与优化产业重组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目前提出让优势企业去兼并过剩产能乃至“僵尸企业”,那些有市场化目标的企业必然会望而却步。又例如,一些人认为“僵尸企业”低价销售亏本钢材,即使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少,也足以把市场价格从行业平均利润拉低到不合理水平,对钢材市场和整个行业造成危害。这确实是实际情况,但也不完全都是“僵尸企业”之罪,有时反而是强势钢企出于保护市场份额的目的,在竞标中以低价中标。

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钢铁产能基数较大,问题多而复杂,去产能以实现供需平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我们需要建立长期的市场供需平衡调节机制,这不仅仅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去产能的着力点。当前,钢铁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多元化、技术升级改造、模式创新等多种手段可以减少亏损,但难以抵挡大环境和大形势带来的冲击。从辩证法看,恶化的环境形成了倒逼机制,为钢铁企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机遇。钢铁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企业需要从经营全局和战略层面进行全面转型升级,自主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化解过剩产能这场关键战役中生存下来。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当前大规模减产和停产乃至倒闭的钢企,大多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严重亏损、高负债率的钢企也大多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和江苏、山东等省钢铁产量环比增长,高炉开工率在80%以上,减产、停产和关闭的钢企较少。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的战役中,是否会出现钢铁产能区域布局进一步分化,即西北部地区进一步弱化,产能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需要引起注意。

创造、创新的力量

是供给侧转型升级的源泉

让“僵尸企业”出清并不意味着去产能已大功告成,这是因为去产能涉及的事情较多,包括东西地域的产能布局、国企体制改革、经济安全(资产评估、债务偿还)和社会稳定(下岗员工再就业)。部分过剩产能的退出,还不足以建立市场供需平衡调节机制,因为产能过剩是动态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如果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收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而钢企供给侧减产的速度仍然滞后,就会继续产生产能过剩的企业。反之,如果钢企能够果断淘汰落后产能,让产能差异化、个性化适应需求侧定制化的要求,那么就能抑止产能过剩增加的趋势。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去产能只能减少同质化的过剩产能的数量,这是“治标”;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产能的质量,这是“治本”。建立市场供需平衡的调节机制,去产能是静态的供需平衡,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是动态的供需平衡。钢铁行业只有将静态与动态的供需平衡有机融合,才会使供给侧改革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总之,创造、创新的力量是供给侧转型升级的源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笔者相信,过剩产能的退出,“僵尸企业”的清除,会让中国钢铁行业“凤凰涅槃”。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耐磨板 低合金 舞钢钢板 宽厚钢板 切割件 优质型材
    【责任编辑】:帝成钢铁版权所有:http://www.hndcgt.com转载请注明出处